香港财政冻薪是当前困境下的权宜之计

香港财政冻薪的举措是在当前经济和财政压力下的一种应对策略,反映了特区政府试图通过控制开支来缓解预算赤字的努力。从2025/26年度财政预算案来看,香港面临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,2024/25年度预计赤字高达872亿港元,财政储备预计在2025年3月底降至6473亿港元,仅相当于约8个月的政府开支。这种情况下,冻薪不仅涉及全体公务员,还包括行政长官李家超等高层官员,显示出政府希望通过上下同心、分担压力的方式应对挑战。
一方面,这一举措可以被视为务实的选择。香港经济近年来受到多重因素冲击,包括本地房地产市场低迷、零售消费疲软、国际资本外流,以及外部经济体竞争加剧。冻薪配合削减约1万个公务员职位等措施,有助于短期内遏制经常性开支的增长,为财政恢复平衡争取时间。同时,这也能向公众传递信号,表明政府愿意带头“勒紧裤腰带”,与市民共渡难关。
另一方面,冻薪也可能引发一些隐忧。公务员群体在香港一直是稳定的中产阶层支柱,冻薪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,尤其是在通胀压力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。此外,若经济未能快速复苏,单靠节流而非有效开源,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。长期来看,香港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,比如优化产业结构或提升国际竞争力,而非仅仅依赖削减开支。
总体而言,香港财政冻薪是当前困境下的权宜之计,短期内或能缓解压力,但其成效取决于后续经济表现和政策配套。如果经济回暖并实现财政盈余,冻薪的负面影响或许会被淡化;反之,若赤字持续扩大,这一措施可能只是“治标不治本”。